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法学研究网!
书籍详情

作者简介

阿兰·苏彼欧

法兰西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希腊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名誉博士。苏彼欧教授2015年当选英国科学院通讯院院士。他是法国大学研究院名誉院士,于2001至2012年在此任教,自2012年起任法兰西学院“社会福利国家与全球化:社会团结的法律分析”课程主讲人。苏彼欧教授于2008年创立了南特高等研究院。苏彼欧教授是全球著名学者,著作等身并以多种语言出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劳动法、哲学与法学理论。

译者简介

郑爱青

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和研究,在国内和国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担任多本劳动法教材的副主编和撰稿人。2007年在法国出版专著《中国劳动者基本自由和权利研究》。《限制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文获北京市法学会2006年度优秀成果奖。担任中国法学会社会法研究会理事、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和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的常务理事、法国《劳动法杂志》中国联络员和特约撰稿人、法国 planet一 labor网站特约撰稿人。

本书内容

阿兰·苏彼欧教授在本书中阐释了西方社会关于人的理性的构建方式——使人成为法律人。该书内容深刻,触及人的生命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该书关于西方近年来科技、法律、政府治理、人权方面的历史考察、分析反思和批评建议,对于我们东方人也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本书的分析和观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针砭时弊的作用。

阿兰·苏彼欧教授认为构建人的理性,首先要回到人的构建根基上,即看到人存在的含义——西方的法律教义根基。在人的双重纬度的存在上,法的人类学功能,就在于把人的精神世界的无限性与人的物质世界(身体经验)的有限性结合起来,发挥禁止的功能——禁止人类坠入狂妄和非理性的陷阱。西方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否认人的构建上的双重存在,把人或看成纯粹的物质存在或看成纯粹的精神存在,都会给人类招致灾难。

目录

序言

上卷  法律教义:我们的根基性信仰

第一章  人的含义:上帝的形象(IMAGO DEI)  

  • 人的规范性构建
  • 人的法律根基  
         个人,独一无二、又与他人相似
         主体,有所服从的主权者
         人,精神的体现
         人身份的第三方保障者
  • 迈向全面解放:解体的人
第二章  法律的帝国:法是严厉的,但这就是法(DURA LEX,SED LEX)
  • 思维方式的形态
  • 人类对法则的掌握
  • 由法则所解释的人类
第三章  话语的约束力:契约应被遵守(PACTA SUNT SER-VANDA)
  • 合同的“文明使命”
  • 合同的起源
  • 作为合约守护者的国家
  • 合同关系的再封建寡头化

下卷  法律技术:诠释的资源

第四章  掌握技术:禁止的技术
  • 法,参与技术进步
    从组织体到网络
    从调整到调节
  • 法,使技术符合人道要求
    对“无处不在”(ubiquite)的劳动的限制
    对“透明的”劳动关系的限制
    面对繁殖技术的自然生育
第五章  使权力有理性:从统治到“治理”
  •  统治权的衰退
     国家形态的改变
     权力与权威的分离
     立法权的肢解
  •  自由的依附
     行为的标准化
     法的渊源的工具化
第六章  将人类联结在一起:从善用人权开始
  • 人权信条
  • 西方原教旨主义的三种表现
    救世主主义(Messianisme)
    社群主义(communautarisme)
    唯科学主义(sicentisme)
  • 打开人权的诠释大门
    人权:人类的共同资源
    重新解读互助/连带原则  (le principe de solidarite)
  • 迈向人权诠释的新机制

译后记

译者的艰辛

译者2014年初在法国南特高等研究院短暂停留期间,和作者表达了翻译该书的愿望。但是由于颈椎病的长期困扰,造成经常头痛、精力有限,翻译基本上搁置了起来。2016年底得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和法国驻华大使馆的支持,才全面着手翻译,期间跨越三年的翻译过程之艰难和漫长,是当初决定翻译之时未曾料想到的。可以说,连续三年的教学和治疗颈椎之余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这个翻译之中,还常常不得不向催稿的出版社致歉。一方面,是因为该书的内容比较难翻译,涉及哲学、法理和历史等学科知识,作者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常有大段的多学科引文,涉及结构主义、语言学分析、透视法和社会学等领域;另一方面,因为译者本人长期受到颈椎病引起的头痛困扰,经常不得不停下来治疗头痛,这很影响思绪的连贯性,时间就花得多。常言道,作者写作是“孕育”作品的过程,翻译作品何尝不是一样呢,只是所“孕育”的对象不同而已,只要没有彻底译完,这个任务如同阿兰·苏彼欧教授在书中描述的一种异域文化的“面具”一样“粘”在脸上,进退不能,着实不爽。只有交上自己认为完美的译作,身心才觉爽快呢。

2019 年 8 月 30 日于人大明德法学楼 

郑爱青

译后记

在我们把经济发展摆在第一位并且已经取得全球瞩目的经济成就的背景下、在我们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国策下,在我国2018年下半年出现基因编辑婴儿出生事件时,我们需要思考,科学的目的是什么?科学的边界在哪里?科学来自哪里?对科学应抱有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历史上物质强大时没有发展科学?作为法律人,需要思考法的含义是什么?法的功能是什么?法与正义是什么关系?法与技术是什么关系?法律怎样真正服务于正义?本书为我们廓清了很多认知上的盲区和误区,有益于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