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法学研究网!
书籍详情
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经典阅读 劳动法经典书籍

  董保华,1954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劳动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主任。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论证与起草工作。曾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参与了美国、荷兰、加拿大等10多项国际项目的主持与实施。在著名法律评级机构钱伯斯(Chambers and Partners)发布的《亚太法律指南2015》(Chambers Asia Pacific Guide 2015)、《亚太法律指南2016》、《亚太法律指南2017》中,均被评选为中国区劳动法律师中的“业界贤达”(Eminent Parctitioner)。在钱伯斯发布的《亚太法律指南2018》、《亚太法律指南2019》、《亚太法律指南2020》中,均被评选为中国区劳动法律师中的“业界元老”(Senior Statespeople)。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中,2015年列“行政法及地方法制”第一位,2017年列“人才学与劳动科学”第一位。
  自1987年从事劳动法学研究以来,公开发表有关劳动法律方面的论著1000余万字,出版著作30余本,在法学、劳动科学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自2000年以来,近50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其中,《劳动合同立法的争鸣与思考》曾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2011)著作类一等奖;《社会法原论》曾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曾获中国法学会劳动法十周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社会保障的法学观》曾获中国劳动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劳动制度改革的法学探索》等论文曾获司法部“八五”与“九五”期间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群体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经历了演化和发展阶段,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样态。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作为新时代指引劳动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当下我国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了新定位,也为我国劳动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本书从集体争议与群体争议双向发展引发的悖论切入,通过阐明国家(政府)、工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角色定位与内在属性,提出优化或改造既有机制的建议,构建能够化解劳动领域集体性争议、有效预防冲突的法治化框架。

 

一、导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定位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难题及破解
(二)西方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三个阶段
(三)我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四种样态
(四)中西方历史演变带来的启示
(五)小结
二、概论:集体劳动争议与群体劳动争议的概述
(一) 劳动争议行为
(二) 我国集体劳动争议的概念与概况
 (三) 我国群体劳动争议的概念与概况
 (四) 我国两类劳动争议的比较及启示
 (五) 小结
三、要论:非政府组织运作背后的两种逻辑
 (一) 我国劳动争议法律援助机构
 (二) 我国群体劳动争议维权机构
 (三) 我国劳动争议群体化的路径
 (四) 我国群体劳动争议整治中的重点措施
 (五) 我国群体劳动争议治理中的一般逻辑
 (六) 小结
四、悖论:群体劳动争议法制化面临的困境
 (一) 共享机制的悖论
 (二) 权利争议的悖论
 (三) 利益争议的悖论
 (四) 替代机制的悖论
 (五) 小结
五、元论:劳动关系及争议处理中的主体定位
(一)职工的定位
(二)企业的定位
(三)工会的定位
(四)政府的定位
(五)小结
六、理论:群体劳动争议治理中的焦点问题
 (一) 转型论
 (二) 性质论
 (三) 保障论
 (四) 分类论
 (五) 小结
七、 策论:集体谈判与职工参与的机制分析
 (一) 集体协商的概述
 (二) 集体谈判的机制
 (三) 职工参与的机制
 (四) 问题:谈判与参与的机制合并
 (五) 对策:谈判与参与的机制界分
 (六) 小结
八、 争论: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
 (一) 争议解决的分类机制
 (二) 权利争议的解决机制
 (三) 利益争议的解决机制
 (四) 争议解决的法律效果
 (五)小结
九、 分论:我国各类群体劳动争议的解析
 (一) 欠薪争议的解析
 (二) 加薪争议的解析
 (三) 补偿争议的解析
 (四) 社保争议的解析
 (五) 承继争议的解析
 (六) 裁员争议的解析
 (七) 小结
十、 尾论:个案背后的多元社会价值
 (一) 合作的社会价值
 (二) 合法的社会价值
 (三) 合适的社会价值
 (四) 合理的社会价值
 (五) 小结
后记:一生太短 一瞬好长
附录
一、课题组名单及完成情况
二、课题成果一览表
三、主要参考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