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全国健康扶贫三年攻坚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表示,2016年以来,中国已有581万因病致贫返贫户实现脱贫,但当前健康扶贫工作还存在若干问题,中国将实施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为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提供健康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在会上说,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健康扶贫取得阶段性进展。
马晓伟介绍,国家着力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努力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对贫困人口实行了倾斜性医疗保障政策,新农合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还推行了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对贫困人口采取了特殊医疗保障措施。2017年全国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平均为16%,比2016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
针对大病患者,我国已遴选了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等9种大病作为首批救治病种专项救治,目前已经救治18.9万人;针对慢病患者,优先落实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针对重病患者,落实政府兜底保障措施。截至2017年底,累计核实需救治的849万贫困人口中,已有804万人入院治疗或享受签约服务。
我国还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组织了963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所有贫困县1180家县级医院,近万名大医院医生深入贫困地区,为群众服务并着力传帮带。
马晓伟表示,2016年以来,中国已有581万因病致贫返贫户实现脱贫,但当前健康扶贫工作还存在若干问题,如:一些地方健康扶贫政策机制不稳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比较薄弱;一些地方存在过度加码和执行不到位并存的现象等。
马晓伟指出,未来三年中国将实施健康脱贫攻坚行动,重点实施六项行动:实施贫困人口托底医疗保障,降低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开展贫困人口大病和慢性病精准救治,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慢病规范管理;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强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综合防治,开展艾滋病、结核病、包虫病、大骨节病等重点疾病的综合防治;开展贫困地区健康促进;重点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工作。
国务院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返贫比例仍高达41.65%,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因病致贫返贫比例超过70%,河南、湖北、湖南因病致贫返贫家庭人口超过100万人;全国还有113万贫困人口患大病,457.4万贫困人口患长期慢性病。
(来源:新华社、中新网)
(责任编辑:田力扬、侯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