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水国初冬和暖天,在初冬暖阳的沐浴下,我们如约采访到了我校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徐智华教授。作为我校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徐教授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采访过程中,从徐教授的言语里,我们感受到她对学术的信仰和热爱。她对广大研究生学子的谆谆教诲,也一直鞭策和激励着我们。
记者(以下简称“记”):徐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的采访。据悉您近日受邀参加2018年中国社会法年会并发表精彩演讲,阐述了完善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立法建议。请问老师您认为完善劳务派遣立法对劳动者、用人单位与社会有何重要意义?
徐老师(以下简称“徐”):完善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立法,对于保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保护,规范劳务派遣单位的行为,限制劳务派遣用工的适用范围,加大对劳务派遣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明确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劳务派遣法律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治理实践中劳务派遣市场混乱不堪的现象,规范我国的劳务派遣市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您作为学术前辈,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法、经济法领域成果丰硕,请问您能谈谈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经验吗?请问您认为学术研究必须要坚守的原则是什么?
徐:我认为写好一篇法学论文的要素有以下几个:首先是选题要有意义。法学是一门实践理性的学科,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法律规定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社会生活需要法律解决的问题,就是最好的选题。其次要带着问题进行相关多部门的实地调研,包括具体问题及成因,现行法律实施状况、实施效果等,掌握第一手材料。再次是广泛阅读和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纵向历史性和横向比较性研究。最后是沉下心来拟出写作大纲和思路,进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完成论文写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建议和理论观点。那么,学术研究必须要坚守的原则是什么呢?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必须遵守的基本伦理和原则,因此,我们的学术研究必须坚守学术道德底线,捍卫学术尊严,而且应该关注和研究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用的社会问题。
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留校任教以来,您长期从事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经济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研究生进行学术指导,请问您可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教学心得?您对研究生在做人和求学方面有哪些期许与要求?
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在自己这些年的教书生涯里,认真教书,不辱使命,培养了一届届社会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应用型人才,甚感自豪和欣慰!我认为研究生应该做一个品德高尚、三观正确、有理想和追求的人。在求学方面应该做到博览群书、知识面广泛、专业精通、有真才实学,总之,希望我们的研究生做德才兼备的法律人。
记:从本科到研究生,从重课本知识到重学术研讨,许多新生尚且无法适应此种转变,不知如何对研究生阶段进行规划。请问老师您对研究生阶段的个人规划有何宝贵建议?
徐:读研的确是一个知识和人生的重要转择点,同学们不必惊慌和彷徨。从个人思考读研目标、期望到具体实施计划,再到读研毕业后的归属。我相信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必是先以博览群书为乐趣和行动,所以,首先是在专业导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做出你的三年学习规划;其次确定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去精读一些专业书籍;再次,读研期间参加各种学术组织活动和文体组织活动,丰富各种知识和锻炼各种能力,对将来走向社会也是颇有益处的。最后,读研期间对于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做一个规划和安排。
记:我校研究生存在不同的培养模式,学生选择就读研究生的目的也有所不同,或是继续深造,或是毕业后直接步入工作岗位,请问老师您在学生培养方面是否有所倾向?请问您认为研究生应该如何选择未来的道路?
徐:我在学生培养方面没有特别的倾向,因为应用型法律人才和研究型法律人才,目前国家和社会都需要。所以在硕士生培养阶段,我以为培养这两者结合的综合性型法律人才较好。硕士毕业后,如果研究生本人有继续深造的兴趣和潜力,老师还是鼓励这部分同学继续读博的,同学们的眼光需要看远一些,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知识当然是积累的越多越好。同时,也有很多同学希望硕士毕业后立即就业,这个老师也不反对,早点为社会做贡献也是件好事情。如果将来同学们在就业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欢迎大家再回学校读博士。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辈子的追求。
记:就您在教学过程中所接触的历届学生,请问您认为近年来我校研究生和博士生最缺失的和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是什么?需要通过哪些途径作出努力进行弥补?
徐:本人认为,目前我校硕、博研究生在科研能力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怎样提高科研能力呢?首先需要提高研究生的观察能力,比如有部分同学写论文选题困难,显然是缺乏观察能力,因此提高研究生观察当今社会状况,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应是当务之急。其次需要提高研究生的分析能力,包括学术分析(包括文献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和问题分析能力(包括历史问题、现实问题、问题成因等)。最后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大数据、典型案例,来加强实证分析以解决问题,提出有创新性的观点和实用的解决方案。当然,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激情和学术奉献精神,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应该同时进行。
记:许多任课老师会在课程伊始向学生推荐名目繁杂的书单,从“希腊三贤”到哈耶克,从《理想国》到“天龙八部”,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也有老师则侧重实际案例、法条分析,并不建议学生花费过多精力在阅读“翻译得稀里糊涂”的大部头上面。请问老师您对此意见如何?请问您认为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研究生又该如何实现高效阅读?
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看法是,研究生需要大量地阅读国内外各种书籍,拓宽知识面。在我们没有走入社会之前,书籍就是最好的老师,广泛阅读,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我们怎么选择合适的书目阅读呢?首先;研究生要认真完成阅读学校研究生院指定的各专业参考书目的任务,它们是各位导师根据各个专业教学需要而为大家专门列出的书籍,这些书是必读书籍。其次;多读一些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类书籍也是有益的。我曾经为学生推荐过读《法和经济学》及《论法的精神》这两本入门之书。研究生又该如何实现高效阅读?我认为:第一;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一本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学习书中所述道理与知识,在阅读中,可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读一本书前列出几个思考题是为上策。第二;带着兴趣去读书,兴趣是做事情成功的一半,也是读一本书的原动力。第三;带着责任去读书,其实,学生的义务就是读书和学习,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第四;关于读书和思考的具体方法,建议各人根据专业及兴趣等需要确定精读和泛读书目,同时关注国家立法动态,结合实践中的热点问题,集中精力阅读和思考,并做读书笔记。以下方法可尝试:1.学习:本书观点—论证方法—结论;2.思考:作者的写作目?怎样展开?解决什么问题?问题的实质和社会影响?3.总结:作者的结论与贡献?本著的不足与缺陷?总而言之,“精读”是不求多但求精,“泛读”则需广泛,博览群书,广而读之。“书中自有黄金屋”,假以时日,同学们定会收获满满。
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已创刊三十余载,为广大学者与读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请问老师对本刊有何看法?
徐:学校的研究生学报办的还是很不错的,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务研究。这些年,我发现研究生论文存在一些问题,理论知识运用的较多,大数据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运用的较少。运用大数据,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发现问题,但是不能泛泛而谈,要具体去深入挖掘和研究。同学们写论文时应该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实证分析来解决问题,最后还要验证结论。
徐智华教授简介
徐智华,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徐智华教授自留校任教以来,长期从事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经济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法、经济法,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有完整的教学方法和系统的理论研究观点,尤为专长于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的立法理论及实践应用的研究。近年来,在《中国法学》、《财政研究》、《法学评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60多篇,撰写专著及合著9部。其中多篇论文由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及《中国经济法学精萃》收录,或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参加国际会议所发表论文数篇被ISTP全文收录。科研成果有十多项获省部级奖励,其中《中国法治三十年—劳动法篇》获中国法治三十年论文优秀奖、《社会保障立法问题研究》获省部级优秀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劳动者权益维护与法律适用》获全国劳动法十周年优秀成果著作奖二等奖,《完善劳动合同立法的几个问题》获全国劳动法十周年优秀论文二等奖,《劳动合同违约责任亟待立法规制》获全国首届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论文征文二等奖,《武汉市城市圈区域促进法研究》获武汉市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近年来,徐智华教授负责主持了国家部级重点课题《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管理、监督制度研究》、《劳动合同实施疑难问题研究》和湖北省社科基金《和谐社会构建与弱势群体利益保障研究》及武汉市社科基金《武汉国有改制企业劳动关系调整跟综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